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大专院校 » 正文
面向新工科 开辟新课堂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5-09-11  来源:陕西日报  浏览次数:33
核心提示:西安理工大学为每个专业提供定制营养套餐本报记者吕扬新学年,西安理工大学的新生翻开数理课本时,少了几分忐忑。水利专业学生的
 ——西安理工大学为每个专业提供“定制营养套餐”

 

本报记者 吕扬

新学年,西安理工大学的新生翻开数理课本时,少了几分忐忑。水利专业学生的课本里,洪水预测建模案例紧跟着微分方程知识点;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堂上,矩阵运算刚讲完,老师就带着分析算法优化思路。这些“不一样”的课程,源于学校15年来的数理课改革:把“一刀切”的基础课,变成贴合每个专业的“定制营养套餐”,让工科生学得明白、学得带劲。

对工科生来说,数学、物理是绕不开的基础课,可过去,这两门课常是学生学习的难点。水利、计算机、机械专业的学生捧着内容几乎一样的《高等数学》课本,机械专业的学生学完积分却不知道怎么跟机床设计挂钩……案例老套又通用,既没有水利工程的“泥土味”,也没有计算机领域的“代码感”。

新学期怎么让数理课“改头换面”?西安理工大学给出了答案。负责本科教学的副校长黑新宏把改革思路总结为“先打地基,再装定制门窗”:全校38个工科专业,先按特点归成5个“专业大家庭”——水利水电类、信息自动化类、机械类、材料类、数智类。所有学生先一起学好通用核心课,把数理基础打牢;之后,就进入“定制时间”,学校为每个“大家庭”单独设计拓展课模块,教的全是直奔专业需求的知识。

水利水电类的新生,新学期拓展课上会直接接触洪水预测建模、水坝受力分析,学的微分方程能直接用来算水流速度;信息自动化类的学生,则重点强化算法逻辑相关的数学知识,矩阵运算学完就能用在数据处理里。如今,学校已经为5大类专业开发了100多个定制模块,确保新生从新学期开始,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对接未来的职业需求。

内容定制了,教材也得跟上新学期的节奏。理学院院长沈晓芹告诉记者,学校重新打磨的《大学物理》《数学建模》等教材,不仅是国家级、省部级规划教材,还加入了500多个“热气腾腾”的真实工程案例:用数学优化机械臂运动轨迹,让零件装配更精准;用物理知识分析合金材料强度,帮工厂解决产品耐用性难题……新生翻开课本,看到的不再是枯燥的定理,而是一个个能落地的专业问题。

为了让抽象知识更好懂,西安理工大学还为新学期搭建了“线上+线下”的辅助平台,2000多小时的在线课程随时可学。新生课前能预习、课后能补漏。虚拟仿真实验室里,学生能模拟电场分布,把课本上的电路图变成动态画面,数学建模社团、力学竞赛集训营更是新学期的“热门选择”,学生组队攻克真实工程难题,逼着自己把理论变成真本事。如今,西安理工大学线性代数、大学物理等多门课都成了“国家级一流课程”。新学期的课堂上,低头记笔记、举手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。

更关键的是,学校打破了数理老师和专业老师之间的“墙”。新学期一开始,联合教研组就忙了起来:教数学的老师和教水利的老师坐在一起,讨论“怎么用水库调度案例讲清楚微积分”;教物理的老师和教机械的老师共同备课,把机床零件受力分析搬进牛顿力学课堂。这样一来,数理老师懂专业、专业老师懂基础,新学期的课更受学生欢迎。

如今,在西安理工大学,数理课已不是“老大难”。越来越多新生发现,那些曾经让人头疼的公式,变成了破解专业难题的“钥匙”;曾经用不上的知识,成了未来职业的“垫脚石”。学习目标清晰了,动力自然更足。

“近年来,学生的深造比例逐年上升,毕业生走进企业后,也能更快上手解决工程难题,成长为行业技术骨干。”黑新宏说,学校的教学改革证明,只要找对方法,数理课就能从学生的“头痛课”变成“加分课”,成为工科人才成长的坚实阶梯。

 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